办学理念

  • 校 训:科学 民主 求真 创新

  • 文化精神: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 核心品质:善良 丰富 理性 高贵

  • 办学愿景:办一所令人向往的卓越高中

  • 教育理念:三宽 四自

    三宽:宽厚 宽容 宽广

    四自:自觉 自律 自主 自强

     


  • 育人目标:培育“四高”“五强”的杭高人

    四高:德行高尚  志趣高远  学问高深  品位高雅

    五强:家国意识强  人文精神强  科学思维强  身体素质强  学科修养强

  • 解读百年杭高的办学特色

    百年杭高的办学具有“老”和“大”两大特色。

    杭高的“老”是指杭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杭高自1899年创办以来,大师云集,名家荟萃,英才辈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推动近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卓越人才,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杭高是鲁迅、李叔同等名家大师和俞秀松、施存统等先驱志士的人生驿站,是徐志摩、金庸等文化名流和蒋筑英、徐匡迪等科技精英的人生港湾。杭高是中国革命的源泉之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一。杭高是院士的摇篮,是中国现代教育的缩影。在中国,很少有一所中学,能够像杭高这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息息相关;很少有一所中学,能够像杭高这样对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杭高的历史即是百年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杭高的“大”,不只是指杭高是杭州市城区占地面积最大的中学,更是指杭高大气开放、兼容并包的办学气度和育人胸襟。百年来,杭高一直坚守教育信仰和理想,拒绝平庸、拒绝异化、拒绝迷失、拒绝媚俗,默默演绎着独特的教育传奇。建校110多年来,杭高历经风雨,但“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校风、“勤奋、求实、开拓”的学风和“人文与科学并重,个性与规范共存,基础与创新融通”的育人理念从未因岁月的淘洗而褪色。百年杭高既关注学生的升学需求,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致力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学生和谐、个性、卓越地发展。杭高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富有特色和成效。

    百年杭高,人文教育独树一帜。百年杭高兴百年,人文教育耀人文。从蒋梦麟“提倡自由”的教育到马叙伦的“生活教育”,从经亨颐的“人格教育”到朱自清的“信仰教育”,百年来,杭高人文教育传统薪火相传。杭高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杭高校园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每一步都是历史,每一处都有故事,拥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杭高具有丰富的人文校园活动。从百年前的晨光文学社、湖畔诗社到今天的鲁迅文学社、国学社,从校园读书节、文化节、艺术节到樱花文会、杭高讲坛、成人礼、毕业礼,丰富的人文校园活动无不使杭高校园时时洋溢着激情与浪漫,诗意与梦想。杭高教师人文素养深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高教师具有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涵养,坚持以宽厚的态度、宽容之胸怀、宽松之氛围和平等之关系教书育人,注重在授业解惑之同时渗透人文教育,趁学生心底还柔软,为其打下精神的底子,为其奠定生命的基石。正因如此,杭高学子人文特质鲜明。近年来,杭高多次涌现了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涌现了浙江省唯一参加团中央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学联代表大会的中学生代表,杭州市作家协会少年分会主席团主席、杭州少年文学院院士、杭州市中学生艺术节组委会主席,以及无数荣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旦大学博雅杯作文大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闯关到12”节日冠军、“杭州阳光校园新主播”以及“校园诗人”、“校园歌手”、“新锐写手”等荣誉称号的卓越学子,鲁迅文学社荣获“浙江省十佳文学社团”、“全国百家文学社团”荣誉称号,充分体现了杭高学子全面的综合素养和显著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人文涵养、人文气质、人文情怀已成为杭高学子独特的、鲜明的品质。

    百年杭高,科学教育旗帜鲜明。杭高致力于在人文的沃土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杭高的人文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理想和人格、拓展了学生的胸襟和视野,激发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懈创新的内驱力。杭高科学教育传统一脉相承。以“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校风和“科学与人文并重,个性与规范共存、基础与创新融通”的办学理念为指引,近年来,杭高积极探索真正的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适合资优理科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全力打造杭高科学教育品牌。杭高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育人舞台。全国著名全球知名的杭高天文社、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机器人社等科学社团业已成为深受杭高学子欢迎的探索科学奥秘的舞台;杭高60多门选修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头脑风暴”、理科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大赛等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挑战自我、锤炼思维的广阔舞台;学科奥赛的开展,杭高达人秀、杭高奥迪卓越学子的评选更是激发了校园理科尖子和科技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正因如此,近年来,杭高不仅实现了高考理科重点大学率的持续提高,涌现了省市高考理科一二名等理科尖子学生,以及通过保送、校长实名推荐、自主招生至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科大、交大、同济等名校的优秀理科学生。与此同时,杭高还涌现了诸多的科技卓越学子,涌现了全球天文史上发现FMO(近地小行星)的第一位女生,以及获得国际天文奥赛金银铜牌十多枚、多次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周培源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少科院院士、杭州少年科学院院长、院士、市中学生科技节组委会主席等荣誉和称号的杰出学子,更有走向“世界青年科技大会”的“小小科学家”。

    学校已和同济大学签约,共同开展拔尖理科人才培养的“苗圃计划”,开展“结构试验室”或“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利用大学、校友的力量,开展兴趣培养、科学研究和竞赛活动,共同建好苗圃。通过自主招生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开通快速通道,使之和天文一起,成为杭高着力科学教育、培养优秀理科人才的两大重要平台。

    杭高就是这样一所“老”学府,将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每年吸引无数的优秀学子来到杭高,求学于百年名校;杭高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府,将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联系在一起,将胸怀大志、目光远大的优秀学子培养成善良、丰富、高贵的杭高人,培养成学术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审美情趣丰富、互动能力强劲,创新能力充沛,个性特长鲜明的适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卓越人才。

  • 蔡小雄:让课改更美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蔡小雄


    深化课改的这几年,我分别在杭城四所重点中学担任过管理工作,从培养“牛娃”最多的学校,到办学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到办学品种比较丰富的学校,再到文化底蕴深厚、院士校友较多的学校,一路走来,环境不同,风景不同,但课改的美丽依旧。这体现在课程实现了结构性调整,育人模式完成了初步转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学科的核心素养倍受重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状况有所改善。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得到加强

    以往,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往往局限在“知识的传播者、管理教学和执行课程计划的指挥者”,而忽视了自己对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和创新力。深化课程改革以来,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学校鼓励教师对必修教材进行校本化开发,对选修教材进行精品化设计,成果颇丰。许多学校在这轮课改中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形成了诸多有地方特色、学校特点的精品课程。如杭州高级中学语结合学校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编写了具有杭高特色的六册语文教材。这些教材很好地打通了国家必修与校本选修的壁垒,从学生发展及学校特点出发,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开发了系统的课程内容及教材内容。学校还重构了“三层六类”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核心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深化类课程面向学术型学生,实践探究类课程则面向特长型学生。学校形成了“人文涵养”“科技创新”“领导力跃升”等多种精品课程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逐步实现了由“拿来”向“原创”转化,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课程的“领导者”转变。

    “教育的生成路径”呈现多元

    传统课程的必修内容多且要求高,学生常被“圈养”,学得累,教得也累,学生学习力等诸方面大大弱化。新课改实施以来,探究活动的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给学生自主选择与发展提供了较为从容的时间与空间,适当的“放养”与“弹性”设计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伴学习真正付诸实践。

    评价标准和量化模式也在悄然改变。杭高的研究性学习是三年一贯的,在课题的提出、导师的引领、同伴的分享上真正形成了团队合力。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真正体现了多元化的成长。

    导师制的实施让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科学习实现了“私人定制”; “分层、分类、分项”的选课走班教学让学生一人一课表,不同的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空中课堂、虚拟教室、学习微信社区的出现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社团活动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舞台,使文化学习得到很好的兴趣延伸;活动课、实践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职业院校学习兴趣拓展类、职业技术类课程……学习形式的丰富,学习途径的增设,使教育的生成路径变得更加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

    要警惕功利主义的选择

    目前,有些现象不如人意。如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迎接每年4月、6月、10月的数十场考试,一些学校用心良苦,用各种方式强化学科教学,增加复习强度与应试训练,弱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教学;为了追求高考总分的最大化,有些学生只能忽视与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志向,避重就轻,选择相对容易学的学科,甚至出现了“学的是ABC学科,读的专业是D学科”的情况等。

    新课改也好,新高考也好,我们的愿景一定是美好的,但是在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十分完善,过分追求功利的意识还没有很好改变的情况下,教育者还得静心研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细化工作流程,以学校教育的不功利引领社会的不功利,以教师的文化自觉成就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信教育,相信明天,课改的美丽一定会继续。


    浙江教育报原文


    • 贡院校区校址:杭州市凤起路238号

    • 邮编:310003

    • 联系电话 :85155827、85155951(总机)


    • 钱江校区校址:杭州市之江东路1958号

    • 邮编:310021

    • 联系电话 :86988718(总机)

    • 邮箱:hm@hanggao.net

    • 网址:www.hanggao.net

    • www.hanggao1899.cn

    • 您是第3430274位访问杭高网站的人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15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浙ICP备0507373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14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