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这块石头,当好好打磨,方可配在胸前,助人乘风破浪。——张明珉

在回望时,短短三年的高中生涯像是在生命线上很长地延伸开来,以至于回忆起来不免生出惊奇的感觉。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经历了无数自我突破自我修复的过程,慢慢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

时间是人生中十足宝贵的东西,而不同的人握着,时间就像质地不同的石头,可以如砾粗糙,亦可如玉温润,给人以不同的体验,养成不同的心境。而在高中,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这块石头,当好好打磨,方可配在胸前,助人乘风破浪。

所以,我虽不是个好工匠,也实打实造出了一套本领,不如叫它:打磨玉石指南。诸君请看:

 

第一步:寻器——试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给自己准备了一本笔记本。这笔记本不记语文笔记,不记数学笔记,不记任何具体科目的笔记,它是一本杂记本,有一点札记的意味。以前的人读书,常常要做札记的,胡适论怎样读书时,就提到自己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之的心得笔记。我的笔记不算是心得笔记,但最初确实是拿来记录心情的,今天写一笔数学真难,明天涂一个阳光真好,兴味到时,我就拿笔写在上面。这是个散漫的行为,不过我找到了一点好——适合随记。随记下东西,心里就不会乱,就知道自己想了什么,要做什么。于是,在高一下学期时,我就很认真地做起了这个工作。

   每天各科要做什么,我就列好清单,像是语文下标好一二三四,或是晚自修计划下列出待办。有时我在要做的事前画一个小方框用来打勾,有时直接在事情后画一笔,这是形式和排版的问题,并不需要花心思过度研究。

学校一个学期有四次大考的话,我就把时间记下来。有意思的是,考试前一般是周末,这意味着我可以用“一整天”的维度地来规划我的复习,于是我就在空白的一页上竖着写下时间段,如:“800 起床,准备好闹钟和水杯;900 正式开始学习,朗读语文书本,当然,我也会在每个学习计划中加入很多弹性时间,如运动、饮食、休息。这样的规划在前一天晚上花十分钟便可完成,这过程也帮助我静下心来,毕竟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是可以激发斗志并提高自信的。“功利”地讲,这真的有用。我每次落实这些列下的计划后,考试成绩都是可以排到年级前列的

当然,我之所以称这笔记本为杂记本,里面当然有其他内容。我热爱文学,对生活也有超乎常人的观察能力,所以我常常有很多要记要写的东西。有时我抄诗,抄一首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的舒婷,有时摘录句子,摘一句试由海面向上望,忽然发现蓝穹中一把细碎星子,闪烁着细碎光明。从冷静星光里,我看出一种永恒,一点力量,一点意志的沈从文,更有数不尽的对生活心情的记录、思考。“功利”地讲,这真的有用。我想我平时积累的东西帮助我拿到作文竞赛全国特等奖等多个奖项,帮助我在省市级刊物上多次发表自己的小小作品,甚至帮助我现在能在大学里成功进入志愿的部门,为多个组织撰写文稿。

杂记本的作用便在这儿,它既可以接纳我冗余的压力,帮我规划我的学习,更可以承载我说不尽道不完的青春岁月,做记忆的载体。

更重要的是,我在三年七本笔记本的实践中得出,这是适合我的一项活动:写规划、写心情。它适合我,是因为我是一个敏感的女孩子,我需要它来记录我的感触与思考,我的挣扎与突破,我的信念与梦想。它也许只适合我,毕竟这是我的一把锉刀,而发现自己的锉刀,我想要的不仅是机遇,更是要有对自己的人格特性的清醒意识,毕竟这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帮助我们学习规划、调节情绪的工具,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此外,我还有把锉刀,将时间细细打磨一番。这把锉刀可以说来得太晚,我不想假设我能早点悟出这些道理,会不会做得更好。

我现在明白,一心绝不要二用。在高中时,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单词不够再背一遍,试卷还没有刷完,作文还没有构思……当我们想抓住时间的时候,用的方法却不一定达到效果。“欲速则不达”,很有可能是因为一心二用。比如,当参加一个学习指导的讲座时,许多同学可能习惯性地带上一张英语报纸、一本数学练习,然后在讲座上边听边做。这真的有用吗?我们都知道这是错的,可这为什么是错的呢?尚且抛开对演讲者的尊重不谈,从自我出发,能得到的实在有限。首先,对讲座内容的吸收,从百分之九十到一百,跌落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其次,做到的一篇完型填空,几道数学大题,学习效果是很差的,考试考到的几率很小,分心之下吸收的知识也是无法完全化为己有;在讲座结束后,心绪又或多或少地收到扰乱,何苦呢?这个例子不过是日常生活中极小的一个细节。我们都该知道,一心二用做的一百,不如聚精会神做的九十。想要提高成绩,不在于熬夜有多晚,做了多少套题,重要的是要让学习的时间有价值,一个小时学到了什么,一分钟思考了什么。只有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成绩。

而不一心二用,如何“多学一点”呢?这就涉及到零碎时间的利用。以我的经验来看,有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面对文科学习,可以使用迷你单词本(可以放入口袋中的大小),每日积累定量的单词或知识点,在平时需要等待的活动(如排队打饭、课前五分钟)中从口袋里拿出来反复巩固。看政治、历史、地理书本时,也可以用这个小本子可以做一些思维导图、易错辨析、时间轴等的整理,将不容易牢记的知识点记下来。

合理安排“非上课时间”(包括早读、课间、放学后)。早晨和睡前非常利于文科知识的记忆,所以在第一节课前进行十到十五分钟的早读、在睡前朗读或默记书本的做法值得一试。同时,在午饭后午休前往往还有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很容易被忽视或浪费。我在高三时是这样利用这段时间的:列出待办,选择耗时短的任务完成,或带着之前整理好的问题去老师办公室参加答疑,还有时,我与我的英语老师约定,向她背诵有借鉴意义的阅读素材。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间的活跃精力大约都用在这些事情上,是很有意义的,如我问的问题都被我记住,我背的文章可以在日后自然地使用,让我能在高考时英语作文总失分控制在五分。晚自修前亦然,我还记得自己在中午向老师请教过语文教科书文言文的问题后,在这段时间可以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朗读。

同时,在活动课、晚自修课间等休息活动时间放肆地到操场上撒撒欢儿,运动运动,和朋友们聊聊天,也是不可少的!也要舍得让自己好好睡觉。人不可能一直学习,不可能让脑子一直处在高速运转状态,不可能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要敢于“浪费时间”去调整状态,使自己的效率能尽量高些。

说到文科学习,还想谈谈如何看书。我清楚地记得,历史老师曾问我们,书该从哪页开始看。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页的第一行课文?非也非也,要从目录开始看,要从绪论开始看,从课前提示开始看。这是一种知识系统化的思想,在学习任何课程时,应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在框架中填入知识,而不是用知识堆积出一个系统。在数学或理科学习中,也要记住不能脱离课本,再难再怪的题目,都可以从教科书上找到解决办法,没有什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书本上没有的,同时也可以积累各类题型,分专题进行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纠错本在数学学习中也被我使用,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和盲目整理,我只摘录有典型性、思路新颖的题目,并进行多次复习:第一次抄题,写下题型和思路,第二次做题,题目与答案分开,先做再对,第三次总结联系,把这道题和其他整理出的题联系分析,并做到看到就会,融会贯通。纠错本帮助了我这个本来完全不擅长数学的偏科生很多,到最后的复习阶段,我的数学成绩渐渐稳定,不至于拖后腿,甚至有几次因此考入年级排名前十,我也因此获得过学校的一等奖学金。

第二步:养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都产生巨大变化的时间段,甚至可以说,高中时期的思想与姿态几乎决定了人一生的走向和气质。而新高考的改革仿佛浪潮,带来的不只是新制度新规则,更掀起了师生心理上的变化。要做涛头立的弄潮儿,确乎是要明白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学,该怎么学的,此中保持清醒绝非易事,要心态平和也需多多修炼。提到修炼,想起吉川英治笔下的历史人物宫本武藏,作为武士,他用一生去追求剑道,体会禅宗。而每个人都有一把心剑,用“气”执着,“气”不稳,玉就雕不成。

许多在高考中胜利的人都指出,心态非常重要,而我想讲讲对于我们每一个生命,面对高考,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也许最为“优雅”。

先举一个例子。在七选三的选考科目中,我第一个选择了历史。这个选择的做出是毫不犹豫的,因为我就是个文科生,我对这点很确信。当高二真正开始复习高考时,我认为自己完全适应我的历史老师的讲课与培养,我也用自己的方法去复习,做练习,刷题,背书,一切正如预料中的那样进行着。当我记满整整一本笔记本,刷完好几本练习模拟,背好六本教科书后,我参加了第一次选考。考试结束后,成绩出来前,我按照标准答案校对以后以为,从我客观题的正确率来看,这门课可以放掉了。这个判断甚至没有处于自大或盲目乐观,我认为我有那样的想法恰恰是因为我的无知。所以,当我看到我历史赋分94分的成绩时,那种惊讶、悲伤、不可置信的心情是我至今难以忘记的,我难过地哭了。这确实是一个打击,但生性不服输的我在难过一后决定高复 第一次高考后的二十天左右,我在语文试卷的阅读上看到了一句老子的抱合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就和同桌开玩笑说,这不是历史必修三第12页第一单元第一课左边这页左上角的知识链接嘛!同桌以为我吹牛,一翻书,还真是。所以我可以说,我真的老老实实背过一遍历史了!为什么还考不到100分,真是不公平啊!是这样吗?在以上的描述中,我都是奔着成绩去的,所以当成绩出来后,我的种种反应想必是在人意料之中。在高复班上,老师做的事是给我们列框架,带我们看非重点,教我们怎么用出发点——中间环节——落脚点来回答问题。平均每两天背一个专题,以前觉得短短的十页书,慢慢变成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背完、好几遍回顾才能掌握的知识。我开始学会耐心面对我自认为熟悉的知识,而这个阶段我记的笔记,只有一页,就是画了一个时间轴,写了一道例题的思路方法。在第二次高考中,时间照样不够用,我在考场上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稳住,然后把之前五个月的心血成果汇聚成笔写下的几行答案交了上去。这一次,我拿到了满分。要说我在这之中得到了什么,我会回答,我得到了史学研究的方法,我明白了教科书到底在讲什么,我不会忘记这些历史常识,我收获了很美好的回忆,而绝不是我提高了六分的成绩。

成绩当然是重要的,这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写的就是一个人雪夜千卷的经历,这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去往梦想的大学,过上梦想的人生。我们当然要争取这个成绩。但是,这个分数将是一个结果,我们的高中生活不该因为对这个分数的追求而变得畸形,而应把它作为努力的一个结果。就算从最坏的结局说,结果的“无”也绝对无法否定过程的“有”,何况奋斗的岁月终究是自己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会给努力的人一个答案。

所以,在争取的过程中,我希望我们能头脑清醒地对一切做出选择,保持求学的心态,对知识产生渴望,如果不能,我希望我们不怨怪客观环境的一切,在看得见的选择中抱定一个踏踏实实地去走;我希望我们能在每场考试中心态平和,如果不能,我希望我们能减少杂乱的思绪的干扰,尽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这场挑战,做到问心无愧;我也希望我们能用迎难而上的心情去面对逆境,毕竟这年少时的挫折帮助了我们赋形和圆全生命的美丽,如果不能,我希望我们至少在哭泣奔溃时还是坚持下去,并且相信这样做是对的,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所理解的优雅正如上所说。我们要借助家长老师的智慧来认识自己要走的道路,该做的事,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培养自己的先知道应试教育总体也是科学的,能学到无数有用的知识,去接受它,再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为以后术业有专攻做准备。我们学的时候的思考,也是作为一个在长大的人的思考。

 

第三步:用力——拿出执行力和自信力

 

除去体艺,高一要学十门课。其中有四门课是不用参加高考的,这四门课在高一时基本学完。我还记得我在高一时将大力气花在了物理、化学上,其他选考科目加起来的学习时间也不会多于这两门。当时的周日,我把自己放在房间里,在桌旁放一个热水瓶,先看物理书,把公式原理弄清楚,开始看教辅书的方法指导,然后做两本练习册。化学也是如此。在技术和生物学考之前,我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听讲了,也自己买来教辅资料,做了好几本。除了化学,其他三门功课我都是从挂科到学考拿到A等第的,甚至可以自信地说,应该是以满分拿到A等第的。因为不感兴趣或思维方法不得当,一开始,我学这几门课感到有些吃力。但学考毕竟是要来的,我想补救补救,于是进行了复习安排。说说轻松,当时我常常找老师答疑,该做的和自己找的练习毫无遗漏地完成,笔记本上记的也已经完全掌握。这要归功于我的执行力。

简单来说,怕考不到A等第的压力促使我行动,这种压力是正面的,我行动起来后,一切都变得轻松。“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木心也说“越是现象复杂的事物,本质越简单”,的确如此,至少要去做,行动了,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或许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

    自信力这个词,是我小时候看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时候记住的,这个词给我带来了一种奇妙的力量。当我感到力不从心时,当我懂得越多而感到自己的渺小无能时,当我考砸了考试时,如果我想起这个词,心里就像得到了来自本我的鼓励,因而振奋精神。我想把这个词分享,它是一个好词。

 

我说了不少通性通法,倘若真能给人带来帮助,我会觉得十足幸福。作为一个高考过来人,能给予的也大概就是这些。要打磨时间这块玉,宜静柔,宜坚韧,一切都交给大家了。

 

作者:

张明珉  2017年毕业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学习方法自成一派,现就读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

 

点评:

如果将学习看作是一场江湖,张明珉,一个看似文弱的清秀女生,凭借“寻器—养气—用力”成就自己的江湖。七本“杂记本”,可见其人之韧劲,“从挂科到学考拿到A等第”,足见其志之坚定。这篇分享逻辑性强,小标题对称而有美感,做一件事好好做,张明珉就是这样的人。“有你的故事,怎样的结局都是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