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9年度青年科学家奖(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晓,杭高人陈子博因其设计了可编程并且模块化的人工蛋白质,当选为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青年科学家奖是一项全球范围的奖项,由《科学》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及4所著名高校共同发起。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来自全世界的申报者中遴选出4名在各自领域最为出色的青年研究者。

2019年全球获此殊荣的仅有四人!


同时,《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在2019年12月14日的EmTech China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揭晓。陈子博的名字赫然在列!



从 1999 年开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会选出一批 35 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他们是: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先锋者(Pioneers)。这就是许多人知道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


多年之后回头来看,这些在当时都不满 35 岁的年轻人,在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改变了我们现在认知的世界样貌。



陈子博此次的获奖理由是——“他用人工设计的蛋白质,来从头编程生命。”

陈子博通过精确地设计蛋白质氢键网络,实现蛋白质之间的结合特异性,从头设计并验证了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同源和异源二聚体,且都是自然界不曾有过的蛋白质,这是蛋白质设计领域第一次将“蛋白质版本的 DNA 碱基配对”这种新型相互作用方式应用在人工设计的蛋白质上。

此外,他还成功把从头设计的蛋白质自组装成二维材料,并演示了如何通过优化相互作用界面处的序列,将单个构建块设计为两个不同的阵列几何结构,在可编程化的智能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子博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得主会议


作为科技界的青年才俊,28岁的陈子博学长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的兴趣爱好比较杂,喜欢游山玩水的同时用无人机航拍记录美景。今已经去过了智利复活节岛、法属波利尼西亚、德国、斯洛文尼亚等许多国家旅行。我小时候还有一个梦想是当宇航员,然而一直疏于锻炼自觉没什么希望,于是退而求其次梦想当起了飞行员。刚刚来加州理工的时候得知学校有一个飞行俱乐部,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并开始了飞行训练,过了一把自己驾驶飞机的瘾。学飞行其实对我来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需要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导航学等很多知识,还需要较好的手眼协调,所以每次训练都会学到新的东西,这让我很开心。现在我周末有空的时候就会去开飞机,在洛杉矶的上空飞行,以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飞行中的陈子博


如今,正在瑞典领奖的陈学长回忆了他在杭高的生活,并深情寄语所有杭高学子一起来看看



我于2006年到杭高求学,2008年末保送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生命科学,后又于2013年去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念博士,并于2018年取得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现在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

之前被报道拿的奖是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是由美国《科学》杂志联合瑞典的机构和大学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选出4位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青年科研学者。因为拿了这个奖,才有了今天(12月14日)在瑞典领奖并发表演说的机会。同时,我也受邀在此期间参加今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和欢迎酒会。今天公布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全球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 ,我有幸入选,但更多的是为充满热切希望与梦想的当下中国由衷骄傲与自豪

杭高是一个让人可以天马行空的地方,这里有独特的气质,有诗和远方。记得我在2006年刚入学时,第一节语文课周老师就告诉我们,语文课不是学文而是学人,然后我们就连着看了两节课的《死亡诗社》电影。至今我还记得里面的那句 “O Captain! My Captain!”。

学校里有鲁迅文学社、樱花文会,还有天文社——我的天文社小伙伴会在周末带我去那里用望远镜看星空在杭高,我遇到了博学多才、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以及相互关心、互相鼓励的挚友。至今,我都怀念学光敏电阻和敲榔头的那个高二。那时我们有听《蓝色狂想曲》的音乐课,有一整个学期学《论语》的语文课。亨颐园里的幽静让人记忆犹新,有趣的生物实验课与生物竞赛、可以偷偷玩游戏的计算机课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我很怀念因病过世的班主任李老师,他对我们关怀备至就像父亲一样,他去世的那天我的脑海里只有那句“O Captain! My Captain!”。

至于在杭高的学习经历——因为我是一个有整理癖的人,所以笔记做得比较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复习时的时间。我觉得学习主要还是看兴趣的,有了兴趣自然就有动力。因为我一直想做科学家,所以对相关学科特别感兴趣。我的数学老师丁老师曾经说过,做题目就像侦探破案,我觉得所言极是!如今回想起来,解出难题那一瞬间的快感真是无以言表。直到现在我在做实验成功的时候也是与之类似的感觉——这是让我一直留在科研界的原因之一。

小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科学家,因为这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并且为人类做一点点贡献。在杭高的求学经历让我拥有了接近梦想的可能,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做有“情怀”的人。这个词现在好像被用烂了,但是杭高就是这样一种气质,她教会了我人生的诗和远方的田野。杭高的教育,让我觉得我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而不必顾及外界对我职业选择的建议和干扰。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当然,我也特别佩服我的很多同班同学,他们同样在大学毕业后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守住了自己的梦想,如今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

杭高还是一个特别民主的地方,就以保送去新加坡高校为例:其他的学校会把成绩最好的学生留下来高考,而杭高从来不会这样做,只是按照成绩的排名和个人意愿来推荐参加保送生的选拔——我极为感激杭高当时的这个决定。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经历过许多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本科、加州理工学院的暑期研究和博士后、哈佛的暑期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交换),而在杭高求学的这段时光,对我个人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回头想想,高三的时候,因为急匆匆地保送去新加坡国大读本科,没有正式拿到杭高的毕业证,也是我人生的一个巨大遗憾。

杭高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名片,我们通过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运。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红墙甬道里的时间,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刻,一起为梦想而努力!